我国石油装备 制造业不断壮大
石油装备制造业,主要指为满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工业发展需要而衍生的提供各类技术装备、服务的制造业的总称。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链带动性强与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产业发展关联性大等特点。
石油装备制造业统计就是通过对8个专业37类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产值、产量、利润等相关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数量上来认识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其变化规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几乎一片空白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到2008年总产值达196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的石油装备制造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修配到制造的过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石油装备制造业伴随油气生产的发展应运而生,在“追求卓越,服务能源”理念的引领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历程,如今逐渐形成了覆盖8个专业37大类主要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刚刚结束的cippe2010上,中石油旗下的装备制造力量代表了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及实力。随着三大油公司及民营企业的大力推进,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正进入新的发展征程。
构建综合统计 监测评价体系
石油装备制造业综合统计监测评价,是科学反映石油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状况、结构、效益、速度等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的一项系统工程,对其连年监测可以反映行业发展情况。
开展统计监测评价,能够获得准确的资源和产业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有助于企业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形成主导产业;有助于科学分析比较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发展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助于对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反映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构建石油装备制造业综合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具有代表性和感知性。指标的选择应当既能够代表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方面,又不能面面俱到;既要看得见、摸得着、感触到,又要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既要力求全面,又要简洁易行。 2.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某些指标比较科学、严谨,但数据来源缺乏,或者数据的可靠性比较差,从而缺乏可行性;同时,数据成千上万,但真正符合本指标体系要求的、科学的指标并不多,需要仔细甄别、选择,甚至创造。 3.具有一致性与可比性。整个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指标之间的关系必须协调一致,不能相互矛盾;同时,尽可能做到横向地区可比,纵向、历史以及国内外可比。 4.具有独立性与相关性。指标间应具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是完全的独立性,同时应尽量避免高度相关指标的堆积。 5.具有稳定性与敏感性。既要考虑指标的稳定性,又要考虑其敏感性,对于一些反映比较迟钝而又必需的指标,需进行敏感化处理。
综合统计监测 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是总体框架。根据石油装备业的内涵特征和指标设计原则,拟从调查研究(包括监测)、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等三个方面构建综合统计监测评价体系,体系间的关系呈双向流动“环形”结构。其中调查研究体系是基础,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是核心,实证分析体系是应用目标,为业务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统计监测内容包括石油装备业发展规模、水平、结构、运行质量、发展潜力、环境及综合竞争力等;监测层次为三分结构,由总部机关——企业各部门——生产车间三个层次组成;监测期为一年。综合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等方法实现,逐步构建起包含监测企业发展、集群效应、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内容的五个监测单元;建立一个总部机关、企业、生产车间相结合、资料共享的统计数据采集体系。
二是体系设计。在实际统计指标评价中,由于可供选择的评价指标很多,不能都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为此,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可比性和指标独立性等原则,初步设计综合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包含5个监测单元,46个评价指标:
(1)企业发展评价单元 企业发展是成长、壮大的过程,其中既包括量的增加,也包括质的变化。涉及企业结构转变、质量改善、总量扩张和信息化建设等内容。 企业发展评价单元设计了12个指标,分别是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比重、人均收入增长率、厂房面积扩容率、主要产品产量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出口收入占营业收入比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
(2)集群效应评价单元 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集群内各企业彼此独立,企业间又联系密切且存在多种特定关系,集群的特点是动态化,运行基础是“信任和承诺”。同时,集群效应的优势还表现在增强竞争、降低成本、促进增长、创造市场优和产生扩张效应。 集群效应评价单元设计了4个指标,对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业人员等指标,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法、A指数法和泰尔熵指数法进行测定。
(3)自主创新评价单元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自主创新评价单元设计了16个指标,分别是申请专利数量、起草标准数量、发表期刊论文数量、学术会议论文数量、科技成果数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人数、研究和试验发展R&D人员人数、R&D人员占技术人员比例、新产品开发投入金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支出、新产品开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比重。
(4)资源节约评价单元 资源节约包括节省和集约两层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两者内在统一,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资源节约评价单元设计了6个指标,分别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原材料利用率、土地利用强度提高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新能源开发利用率。 (5)环境友好评价单元 环境友好涉及的范围涵盖了生产、消费、技术、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环境友好型企业就是企业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友好的目标要求是衡量生产和消费中是否达到了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衡量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人与自然是否和谐共生,企业发展是否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环境友好评价单元设计了8个指标,分别是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和生活粉尘排放强度、工业和生活烟尘排放强度、噪音噪声达标率、环境治理投资占总投资比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主厂区绿化覆盖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