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技术纵览

聚焦复合钻井技术应用关键问题:技术革新赋能显著成效

时间:2025-10-10 10:11 来源:2025年4月 作者:小编
2023年6月,大庆油田钻井三公司工程开发分公司30101钻井队技术人员在蒙古国塔木察格区块施工期间,针对复合钻井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革新。该区块普遍采用复合钻井技术,配套的测斜工具与常规测斜工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作用于螺杆坐键接头的测斜仪器(俗称“驴蹄子”)在测斜作业中频繁发生卡滞现象,需通过起钻取出仪器才能继续钻进,且此类问题在复合钻井中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通过技术革新后,到2024年底,在13口井的实验中实现零卡钻,平均每口井减少非生产时间17.5小时,钻井周期缩短2.5%,有效降低了起下钻风险,为区块高效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
 
原有技术痛点分析与问题诊断​
 
塔木察格区块地质条件复杂,复合钻井技术作为提高钻进效率的关键手段被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井下动力钻具与转盘联合驱动钻头作业,可实现高转速、高扭矩钻进,但对配套工具的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测斜仪器作为井眼轨迹控制的核心设备,其底部“驴蹄子”装置与螺杆坐键接头的配合精度直接影响施工连续性。​
现场调研显示,原有测斜仪底部“驴蹄子”装置与测斜仪主体采用硬连接结构,无缓冲设计,在复合钻井高转速、强振动环境下,仪器与螺杆坐键接头频繁发生刚性碰撞(图1:革新前实物照片)。长期冲击导致“驴蹄子”装置变形、磨损加剧,其外形尺寸与坐键接头配合间隙发生变化,极易造成卡滞。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该区块使用原有装置施工的20口井中,发生“驴蹄子”卡钻事故12起,平均每口井因卡钻导致的非生产时间达23小时,最长单次处理时间超过36小时,不仅延误钻井周期,还增加了起下钻过程中的井喷、设备损坏等安全风险。​
进一步分析发现,硬连接结构的缺陷还导致测斜数据稳定性下降。在振动冲击下,测斜传感器易出现瞬时信号中断,数据采集误差率升高至8%,影响井眼轨迹控制精度。此外,频繁起下钻导致泥浆循环中断时间延长,井眼净化效果减弱,部分井段出现井眼缩径现象,给后续施工埋下隐患。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塔木察格区块复合钻井技术高效应用的主要瓶颈。
     
图1:革新前实物照片
 
测斜仪器缓冲装置技术革新与原理设计​
 
针对原有“驴蹄子”装置硬连接缺陷,技术团队开展专项攻关,核心革新思路是在测斜仪与“驴蹄子”之间增设缓冲结构,通过柔性连接吸收冲击能量,避免刚性碰撞。该设计借鉴汽车减震器的工作原理,利用钻井过程中循环的泥浆替代减震器中的液压油,构建自适应缓冲系统(图2)。​

图2:革新后实物照片
缓冲结构主要由活塞、缸体、泄压孔和复位弹簧组成(图2:革新后实物照片)。缸体两端分别与测斜仪主体和“驴蹄子”装置连接,内部活塞随冲击载荷往复运动。当测斜仪器与螺杆坐键接头发生碰撞时,活塞受压向缸体内部移动,将缸腔内的泥浆通过直径2mm的微小泄压孔压出,利用泥浆流动阻力消耗冲击能量;冲击载荷消失后,复位弹簧推动活塞复位,缸腔通过补液通道从环空吸入泥浆完成充液,为下次缓冲做好准备。​
结构参数优化通过有限元仿真完成,重点验证了泄压孔直径、活塞行程与缓冲效果的匹配关系。仿真结果显示,当泄压孔直径为2mm、活塞行程8mm时,可将冲击加速度从原有硬连接的1500g降至300g以下,冲击力衰减率达80%,完全满足仪器抗冲击要求。同时,缓冲装置采用高强度合金钢材质,表面经氮化处理,硬度达HRC55以上,耐磨性较原有装置提升3倍,适应区块高研磨性地层的使用环境。​
装配工艺上,缓冲装置与测斜仪主体采用螺纹连接加定位销固定,确保同心度误差不超过0.1mm,避免因偏心导致的附加振动。装置整体长度控制在150mm以内,重量增加不超过1.5kg,不会对测斜仪器的下放深度和灵活性产生影响,完全适配区块现有钻井工具串组合。​
 
配套技术优化与现场应用创新​
 
2023年6月,在解决“驴蹄子”卡钻问题的基础上,钻井三公司工程开发分公司30101钻井队技术团队结合塔木察格区块施工特点,开展多项配套技术优化,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泥浆回收系统革新是降低劳动强度的关键举措。原有起下钻作业中,转盘下方泥浆飞溅问题突出,不仅污染封井器、钻台等设备,还导致泥浆浪费,单日清理耗时超过2小时。技术人员利用废旧铁板焊接制成直径1.2m的锥形泥浆伞,通过支架固定在转盘下方,伞面坡度设计为30°,确保泥浆定向导流;同时加装DN100mm泥浆管线,将收集的泥浆直接输送至泥浆罐,实现循环利用。现场应用显示,该装置泥浆回收率达90%以上,设备清洁周期从每日1次延长至每周1次,单井节约泥浆材料成本约8000元。​
钻井参数优化通过井下动力钻具与复合钻进参数匹配实现。技术团队建立了“转速-扭矩-排量”动态调整模型,根据不同井段岩性特点实时优化参数:在松散砂岩段采用低转速(80-100r/min)、高排量(30-35L/s)组合,减少井眼垮塌风险;在致密泥岩段提高转速至120-150r/min,配合高扭矩螺杆钻具增强破岩能力。同时建立24小时参数监控机制,通过随钻监测系统实时采集钻压、扭矩、井斜等12项参数,发现异常立即停机调整,确保参数始终处于最优区间。​
设备维护保养技术升级同样不可或缺。针对区块低温环境(冬季最低温度-35℃)对钻井设备的影响,技术团队对动力系统、液压系统进行防寒改造:将液压油更换为低温抗磨型号,油箱加装电加热装置;对钻井泵缸套、活塞等易损件采用镀铬工艺处理,配合保温套防护,使设备冬季故障率下降40%。建立“班前检查-班中巡检-班后保养”三级维护制度,关键设备实行“一备一用”冗余配置,确保施工连续性。
 
综合成效与技术启示​
 
到2024年底,革新成果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3口实验井累计减少非生产时间227.5小时,按钻井日费2万元计算,节约成本约18.96万元;设备损耗率降低使维修费用减少12万元;加之泥浆节约与效率提升,总经济效益超50万元。安全方面,全年未发生因起下钻导致的人身伤害或井眼事故,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实现“零事故、零污染”施工目标。​
  
技术革新成果获甲方高度肯定,钻井总监评价:“别看30101队是‘新来的’,打出来的井可都是‘免检产品’”。在年度审核中,团队施工的4口交井全部获评“优质工程”,成为区块标杆。蒙古国石油公司已将缓冲式测斜装置纳入推荐技术目录,邀请团队开展技术交流培训。​
本次攻关形成三项关键经验: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从现场痛点出发逆向设计解决方案,确保技术实用性;二是注重低成本革新,利用废旧材料与成熟原理改造设备,降低推广门槛;三是强化系统思维,将单一装置革新与参数优化、流程改进相结合,实现全链条效率提升。这些经验为海外复杂区块钻井技术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大庆方案”。​
塔木察格区块的技术革新实践证明,基层技术团队的创新活力是破解开发难题的关键。面对海外市场的严峻挑战,唯有持续深耕技术、优化工艺,才能在复杂环境中筑牢发展根基,为油田海外开发事业注入不竭动力。​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