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石油故事

中缅油气管道的由来

时间:2025-08-20 10:58 来源:2025年4月 作者:小编

就当下的能源格局而言,石油、天然气是国际市场上最据影响力的战略性商品,尽管核能、风能、水能的发电量迅猛增长,但是短期内都不可能取代石油、天然气。至少在21世纪前半叶,人类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仍然不会低于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40%。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油气资源供给不足,对外来的依存度高达70%以上,从中东、北洲等地购买的石油绝大部分需要通过海上运输抵达国内,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是必经之路,一旦发生梗阻,将会对我国构成极大地威胁。

为了破解困扰中国能源运输安全的“马六甲困局”,在我国政府的积极倡议和斡旋下,促成了由中国、缅甸、韩国、印度四国联合出资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合作协定。这条管道设计长度2744千米,起于印度洋安达曼海孟加拉湾西岸,石油的首站位于可以靠泊30万吨级油轮的马德岛,天然气的首站建在与陆地相连的晈漂。在缅甸境内油气管道途经马圭、仁安羌、晈勃东、曼德勒、彬乌仑、腊戌、地泊,在与中国接壤的木姐镇58 号界碑处跨越国境,进入我国的瑞丽口岸。缅甸段全长870公里,国内段全长1874千米,终点为西南地区的油气管网的中枢云南省昆明市。

这条跨国输送油气的钢铁大动脉,南北方向贯穿越缅甸,途经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极为复杂恶劣的原始热带雨林,许多地段是杳无人烟、毒虫肆虐的禁区,勘察设计和施工建设的难度相当大,堪称油气管道建设史上尚无先例的艰巨工程。建设者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铺设一条直径813毫米的输油管道和一条直径1016毫米的输气管道,并且附带一条直径114毫米的光缆通信管道。三条不同口径的管道翻山越岭,横跨江河,逶迤并行。建成后的年输油能力可达2200万吨,年输送天然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成为带动缅甸经济发展的“金项链”,同时也开辟了我国通过陆路进口油气资源的西南大通道,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2010年的6月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赴缅甸出席开工仪式,在中、缅、韩、印四国代表的见证下,温家宝总理与缅甸联邦政府总统吴登盛携手,共同触发了宣告工程全面启动的电子球。从这一刻起,中国石油的数万名管道建设者与参与工程建设的其他国家人员一道,在缅甸闷热潮湿的莽莽热带雨林中展开了全线施工。汗水和雨水交织、高温和高湿几乎达到了常人所能忍受的极限,艰苦卓绝的工程建设持续了整整三年,油气大动脉终于全线贯通,各项配套工程项目也如期竣工,创造了管道建设史的新奇迹。2013年7月15日当地时间上午8时许,中、缅、韩、印四国的代表一同启动了向管道注入天然气的阀门,标志着中缅油气管道开始全面接受试运行的检验。同年7月28日,在中缅油气管道调控中枢的曼德勒举行了隆重的投产仪式,缅甸联邦政府副总统吴年吞和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共同按下了正式开始输送油气的启动键,一股无需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油气洪流滚滚而来,成就了我国通过陆路输入油气资源的第四条大通道。
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投产,不仅打开了我国直通印度洋的门户,减低能源运输安全的风险,并且还缩短了油气的运输距离,节约省三分之一的海运成本,为缓解马六甲海峡卡脖子的困局,开辟出了一条国际化合作、互利共赢的新路线。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