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明斯在华 50 周年:成功逻辑 与未来布局
时间:2025-08-20 09:41
来源:2025年4月
作者:小编
康明斯在华 50 周年成绩斐然,其发展背后的核心逻辑、“与君共赢”的实践经验,以及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布局与规划,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本刊笔者采访了康明斯中国董事长石内森(NathanStoner)及康明斯中国首席技术官赛俊峰(StephenSaxby),围绕相关问题,呈现康明斯高管的深度解读。
在华 50 年的成功密码:从机遇把握到共赢实践
康明斯在华 50 周年成绩显著,初心是什么?“与君共赢”有哪些经验?
石内森(NathanStoner):康明斯在华 50 年的发展,很难用预设的“成功路径”来概括,更多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的结果,核心可以总结为几点:首先是时代机遇与前瞻判断的结合。当年中国向世界开放时,我们看到了这片市场的潜力,既有运气成分,更源于对趋势的把握——这为我们扎根中国奠定了基础。其次是深度本土化的长期投入。任何市场的成功都离不开“深耕”:我们不仅投入设备、工厂等硬件,更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如果只从外部提供支持,而不融入本地生态,很难真正立足。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体现在持续的本土化投入中。第三是“共赢”导向的合作理念。我们始终相信,没有合作伙伴就没有康明斯的今天。不同于追求短期利益的逻辑,我们更倾向于寻找对本土市场有深刻理解的伙伴,构建长期协同的关系。这种合作不仅限于整车厂,还包括供应商和终端用户。此外,聚焦自身优势领域也很关键。我们会明确自己的“长板”,专注于能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的领域,避免盲目扩张。最后想强调,“共赢”不是口号。康明斯始终坚持与伙伴共享成果——这或许就是我们能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 50 年的核心逻辑。
中国技术开发的特点与未来规划
康明斯在华发展 50 年的节点上想能否对中国技术开发工作进?石内森行评价?对于未来在技术开发方面的计划是怎样的?赛俊峰(StephenSaxby):先说说全球研发的共性。无论在英国、欧洲还是中国,康明斯各研发中心都共享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流程——这是保障研发质量的基础。而且创新基因是共通的,比如在轻卡等快速迭代的领域,我们始终创新突破局限,这种对技术突破的追求,在全球团队里是一致的。再具体说说中国技术开发的特点。最突出的是规模带来的机遇:中国研发中心的体量大,对应的市场需求也更庞大、更多元,这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技术开发的迭代速度也因此更快。另一个关键是与客户的深度绑定。在中国,我们和客户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真正的“并肩作战”——比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或政策调整,我们会和整车厂、设备商一起蹲点测试、联合攻关,这种紧密程度在也让中国的技术开发更贴近实战,能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还有一点是竞争倒逼创新的强度。中国市场的技术迭代速度快,比如排放标准升级、新能源技术应用,都在推着我们不断突破。这里没有“躺平”的可能,必须持续投入研发,才能跟上节奏,这让中国研发团队的攻坚能力特别强。未来,我们会继续强化“在中国、为中国”的核心策略:一方面,依托本土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实验资源,深耕符合中国“双碳”目标、适配本土工况的技术,比如高效内燃机升级、新能源动力系统(电驱、氢能等);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把中国研发中心打造成“全球技术枢纽”——不仅服务本土市场,还要联合客户一起开发适配海外的产品,支持他们出海。
国际产品研发进展与全球协同
康明斯在国际产品研发的进展情况如何?赛俊峰(StephenSaxby):康明斯的研发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我们产品的高热效率表现突出。在排放升级领域,国六产品的成功为我们积累了扎实基础,针对未来的国七标准,我们正基于现有技术积淀推进研发,整合全球先进技术,筛选出适用于中国市场的要素,为用户创造实际价值。此外,我们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也持续积累。作为扎根中国 50年的企业,我们不仅追求自身业务发展,更致力于推动市场环境健康升级:通过与政府积极沟通、制定清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确保我们的技术解决方案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产生实际效益。在全球协同方面,针对国七的研发会与欧七、美国相关法规的技术团队紧密协作。我们将推出全球统一的技术解决方案;从明年起,适配国七标准的产品平台也将逐步落地。尽管国七政策细节尚未完全明确,但方向已清晰,我们会持续推进产品开发以满足政策要求,具体技术路径在此暂不展开。
康明斯中国开发的产品和技术是否在海外销售?
石内森(NathanStoner):康明斯的工程体系是全球化的,我们在中国有大量研发工作,聚集了各领域专家,很多技术和产品的核心开发都在中国完成,最终服务于全球市场。比如轻卡领域的 2.5 升发动机,最初主要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但推广到巴西、印度等市场;再比如我们在无锡的涡轮增压器中心,在中国开发的产品,同样也会面向全球销售——这些在中国开发的创新成果,已实现全球范围的落地。此外,中国研发团队在数字化生产流程、早期产品推新等方面的经验,正通过全球化体系反哺全球业务。市场需求变化迅速,而中国的研发实践能为全球应对这种变化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研发成果的全球价值与未来布局
50 周年也是新的起点,康明斯在未来新发展阶段的规划与愿景是怎样的?今年恰逢《巴黎协定》签署 10 周年,绿色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康明斯将如何让自身战略与中国“双碳”战略更紧密结合?
石内森(NathanStoner):过去 50 年的发展,很难逐一细数每一步历程。早期,我们主要从外部支持客户,助力其更好地销售发动机;随后,从单纯的产品销售,逐步扩展到产品许可授权生产,再到更深入的本土化投资——包括将欧美成熟产品引入中国,并根据本土需求进行升级改造。与其说“成就”,不如说我们始终在顺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根据客户需求及时调整策略。我们在市场上已有不错的基础,但绝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必须持续变革。中国市场的变化尤其快,我们希望能与合作伙伴、客户保持更密切、深入的协作,共同应对变化。我们既要服务中国本土市场,也要支持中国客户的海外拓展。康明斯在中国拥有强大的研发中心,这里不仅能开发面向本土的产品,更能依托广泛的技术储备,研发适配海外市场的产品。值得关注的是,客户对“总拥有成本(TCO)”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注重其生产工具的实用性,即能否助力业务成功。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在降低 TCO 的同时,提升产品性能,通过“低成本 +高性能”双路径优化 TC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