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油气井连续油管作业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
时间:2025-10-10 09:49
来源:2025年4月
作者:小编
在页岩油气资源开发进程中,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已成为主流开采方式,而连续油管作业技术作为压裂后井筒清理、修井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支撑,却长期面临钻磨桥塞卡钻、冲砂排量不足、小管柱作业空间受限等行业难题。本文针对页岩油气井连续油管作业中的三大核心场景 —— 高效钻磨桥塞、过桥塞与滑套冲砂、小管柱钻磨修井,系统分析技术痛点,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结合现场应用案例验证技术成效,同时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页岩油气高效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水平井连续油管高效钻磨桥塞技术
页岩油气井多采用桥塞封堵实现多级压裂,压裂后需通过连续油管钻磨清理桥塞。然而,钻磨过程中金属碎片卡钻、连续油管螺旋自锁、碎片堆积顶钻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作业效率与施工安全。卡钻风险高,桥塞残留的卡瓦碎片、钨钢块等金属材料,易导致磨鞋与井壁卡死,引发卡钻事故,不仅延误工期,还可能造成管柱损坏。
螺旋自锁难题,长水平段尤其是井筒轨迹大于 90 度的上坡井段,连续油管沿程摩阻大,下行阻力显著增加,钻磨时易形成螺旋自锁,限制管柱下入深度,无法完成全井段桥塞清理。
碎片清理困难:钻磨产生的金属碎片密度大,常规循环方式难以将其带出井筒,碎片易堆积在下部桥塞上部,导致 “有钻压无进尺” 的顶钻干磨现象,大幅降低钻磨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工具升级、工艺优化与流体体系创新,形成全方位技术方案:增强螺杆钻动力与清洗能力,将螺杆钻定子、转子等级数从 3.5 级提升至 5 级,扭矩从 560Nm 增至 1046Nm;同时在转子芯轴加工 9mm 水眼,排量从 350L/min 提升至 550L/min,既增强钻磨动力,又提高井筒清洗效率,减少卡钻风险。
设计专用磨铣工具,研发五翼凹面磨鞋,外径控制在井筒尺寸的 95%~98%,通过 “罩住磨铣” 的方式使金属颗粒更细小,进一步降低卡钻概率;配套双向防卡磨鞋,提升工具适应性。
引入水力振荡器破阻:以循环水为动力,水力振荡器可产生轴、径向震动,将油管与井筒间的静摩擦力转化为动摩擦,有效破解连续油管尾部螺旋自锁问题,增加管柱下入深度。
高效碎片打捞体系,创新设计具有负压功能的文丘里 + 强磁打捞筒、文丘里套铣打捞筒,对井下较大金属固相颗粒进行靶向打捞;同时采用 “保持循环起管柱” 工艺,距井口 50m 时停泵,并向油套环空注入水合物抑制剂,井口通过保温材料包裹、电热带加热、锅炉升温等措施防结冰,确保作业安全。
现场应用成效显著。在北 217-4HF 井投用。该井油层套管外径 139.7mm、壁厚 10.54mm、内径 118.62mm(钢级 P110),井下含 28 个可溶桥塞(外径 103.2mm、内径 38mm、长度 415mm,承压 70MPa、耐温 150℃)。采用上述技术一次性钻磨 28 个桥塞,钻塞后日产气达 14~15 万方,实现高效投产。
在苏 4-11HF 井应用。3 天内完成 17 个桥塞钻磨施工,单井日产气 7~8 万方。与进口工具相比,本技术工具成本仅为前者的 1/5,显著降低作业成本,同时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近年来累计施工 18 井次,平均钻速达 30~149min / 个,技术稳定性与适应性得到充分验证,为页岩气井桥塞清理提供成熟解决方案。
连续油管水平井过桥塞、滑套冲砂技术
水平井压裂后,过桥塞、滑套冲砂是恢复井筒通畅的关键步骤。但连续油管通径小、滑套结构特殊等因素,导致冲砂排量不足、砂卡风险高、可溶球砂埋等问题突出,制约气井产能释放。
主要技术挑战包括冲砂排量不足、滑套与可溶球难题、喷嘴易砂堵。冲砂排量不足:水平井冲砂需求排量是直井的数倍,而连续油管通径有限,常规工具无法满足大排量冲砂要求,易造成砂粒沉积,增加管柱砂卡风险。滑套与可溶球难题:部分气井采用 “压裂管柱 + 喷射工具” 工艺,投球打开滑套后喷砂射孔,喷嘴易砂堵;且滑套通径小,冲砂时易截流沉砂;同时可溶球易被砂埋无法溶解,导致后续压裂作业无法推进。
应对上述问题进行关键技术创新。安全型冲砂开滑套工具:研发小直径冲砂开滑套工具,具备金属密封功能,若工具卡钻可投球脱手;若脱手失败,可溶球溶解后仍能保证油套正常连通压井,实现 “双重安全保障”。自动过桥塞工具体系:针对桥塞复杂结构,设计防卡球型喷嘴、防酸单流阀 + 倒角连接器等工具,实现自动过桥塞,避免冲砂过程中卡钻;同时配套小直径连接器安全阀,适应小通径滑套作业。可溶球溶解解决方案:研发铁离子盐酸溶液(15% HCl+2% 缓蚀剂 + 1.5% 铁离子稳定剂)作为溶球保护液,结合连续油管正挤酸溶球技术,有效解决可溶球砂埋不溶解难题,保护连续油管免受腐蚀。低摩阻循环液体系:配制 0.25% 胍胶 + 1% KCL+2‰复合醇醚 + 0.07% 减阻剂循环液,将泵压从 50MPa 降至 25MPa 以下,排量提升至 350~400L/min,满足水平井大排量冲砂需求,降低作业压力。
在北 213-8HF 井应用:该井 4527m 处喷砂射孔压裂后,正循环超压 92MPa 停泵,油套不通且管柱内外砂堵,无法开展二级滑套压裂。采用球型喷嘴 + 小直径连接器安全阀,成功通过内径 39.75mm 的二级滑套,冲砂后打压顶开 4480m 处内径 36.5mm 的一级滑套,保障压裂顺利完成,投产后日产气 7~8 万方。在松深 1 井应用:作为长岭断陷重点气井,3 级喷砂射孔压裂后砂堵严重。通过连续油管过 5 个封隔器中心管、3 个小直径滑套冲砂,并实施气举诱喷至 4295.7m 井底隔离阀,有效恢复气井产能。在金 1-4HF 井应用:为梨南气田评价井,14 段压裂后需过 2300mm(内径 50.3mm)小油管及 5 个大通径可溶球桥塞。先配制 200m³ 低摩阻循环液,用 1.5 寸连续油管 + 安全阀 + 球形喷嘴冲砂;再用 16m³ 溶球保护液正挤憋压,成功溶解 5 个桥塞,恢复日产气 5 万方。
连续油管小管柱钻磨修井技术
气井常采用 2-3/8″小油管或速度管柱生产,利用小通径提升气体流速、排出井下积液,减少地层水淹。但小管柱结蜡、结垢后疏通难度大,带压起管存在高压风险,连续油管作业空间仅 2~3mm,常规工具与工艺难以适用。排量不足:连续油管配套的 1-11/16″、2-1/8″小螺杆钻,最大排量分别仅 120L/min、180L/min,远低于修井钻磨所需的 350~400L/min,无法有效冲洗岩屑,影响钻磨效率。钻压难控制:2-1/8″进口小螺杆钻最大扭矩仅 347N・m,钻压超过 150KG 易憋钻,钻压不足则磨铣无进尺,难以平衡钻磨效率与工具安全。工具适应性差:2-3/8″、2-7/8″油管内作业空间仅 2~3mm,常规磨铣、打捞工具无法下入;且气密封油管(如 S13Cr 材质)具有粘、黏、硬、韧特性,普通磨铣工具磨损快,难以实现有效钻磨。
技术创新突破包括:空心小螺杆钻升级,在 1-11/16″、2-1/8″螺杆钻转子芯轴加工通孔,搭配 3.5mm、4.5mm 水嘴调节排量,使两种螺杆钻排量均提升至 300~350L/min,满足钻磨冲洗需求,解决排量不足问题;自动加钻压装置,利用螺杆钻工作时转子两端 3.5MPa 的压力差,结合工具不平衡面积,研发自动送钻装置,通过泵压排量精准控制钻压在 100~150N・m 范围,公式为F = P×S/10KN(F 为钻压,P 为转子上下端压力差,S 为工具不平衡面积),实现钻压自适应调节,避免憋钻或无进尺;专用磨铣工具体系,针对不同材质与工况,设计 43~56mm 小直径磨铣工具,采用 YG7、YG8 硬质合金及 PDC 材料;针对 S13Cr 气密封油管,创新碳化硼 + PDC 复合材质磨铣工具,提升耐磨性与钻磨效率;低摩阻循环液优化,配制 0.3% 胍胶 + 1.5% 白油 + 1.25% 乳化剂循环液,降低管柱摩阻,为工具下入与岩屑携带提供保障。
2020-2021 年,该技术累计完成 18 井次小管柱钻磨修井作业,显著提升气井产能,获得甲方高度认可,为小油管气井修井提供了成熟技术范式。
连续油管作业技术未来展望
随着页岩油气开发向低压、深层、极寒等复杂工况延伸,连续油管作业技术需进一步创新突破,未来将重点聚焦以下方向:
低压漏失气井冲砂技术。松南气田登娄库组气井压力系数仅 0.35,属于典型低压漏失井,常规冲砂液易漏失,无法形成有效循环。后续将研发连续油管低密度泡沫冲砂、同心连续油管负压冲砂工艺,通过泡沫流体降低漏失量、负压增强携砂能力,解决低压井冲砂难题。
产气剖面测试技术。为精准评价气井产能、确定合理工作制度、指导配产与储层改造,需开展连续油管内穿光纤测产气剖面技术研究。利用光纤实时监测井下压力、温度、流量分布,为地层压降分析、储层物性评价与开发方案优化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撑。
套管径向钻井技术。围绕增注增产、压裂导向、老井挖潜、小直径生产管柱解堵等需求,开发连续油管套管径向钻井技术。通过在套管上钻出径向分支井眼,扩大储层接触面积,提升老井采收率,同时为压裂提供精准导向,优化裂缝发育形态。
极寒地区冬季保温技术。大庆、吉林等地区冬季气温低至 - 30℃~-40℃,连续油管设备易冻堵,无法正常施工。未来将研发冬季保温配套技术,包括设备加热系统、管柱保温装置、循环液防冻体系等,预计可延长施工周期 2.3~3 个月,减少气井躺井时间,提升开发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