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报道

科技引领方向 智能驱动效能 渤海钻探持续保障深部油气勘 探高效开发

时间:2025-10-10 11:33 来源:2025年4月 作者:小编

深层油气资源是我国油气重大战略接替领域,39%的剩余石油和57%的剩余天然气资源分布其中,我国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整体处于全球领跑位置,且资源丰富但探明率低,剩余潜力大。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深井超深井对技术装备提出更高要求
 
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向深发展,超深层钻探面临复杂的地层条件和极端的井筒环境,给钻井工程技术带来严峻挑战。储层埋藏深,如准噶尔南缘6,000-9,000米、塔里木6,000-10,000米等,导致管柱超重、钻机负荷大等问题,需要8000米以上超深井钻机设备等;超高温(170-210℃)、超高压(140-180MPa)要求井下工作液和工具仪器具备高耐温耐压性;压力系统复杂、窄密度窗口,易引发井漏、井控风险,需高效防漏堵漏技术;还有高陡构造、膏盐层、砾石层等特殊地层,分别带来易斜、井壁垮塌、钻速慢等难题,对应需要防斜打直、井壁稳定、个性化钻头装备。“十四五”以来,渤海钻探深井钻探成果显著。
 
2021年以来,完成风险探井51口,6,000米以深井290口,其中8,000米超深井67口,9,000米特深井6口,有力保障了各油田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目标实现。在钻井周期上,2024年6,000米以深井平均钻井周期119.11天,相比2020年210.09天缩短43%;8,000米以深井平均钻井周期143.24天,较2020年286.63天节约50%。还连续刷新塔里木满深区块8,500米以深井钻井周期指标,满深72-H10井钻至8,534米仅用80.92天,创国内8,500米以深超深井最短钻井周期纪录。在各盆地勘探中,塔里木盆地“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探评井93口,区域占比51%,打成一批“1字号井”“高产井”,创造一批“高指标”;河套盆地打成河探1井、河探101井、隆华1井、蒙探1井等,助力华北油田巴彦区域原油上产200万吨;准噶尔南缘2021年天湾1井首次在8,000米以深获得高产油气,2024年清北1井(井深9,056米)创新疆油田最深井纪录,推动该区域勘探突破。
 
深井超深井钻探技术装备的应用情况
 
先进装备筑牢根基。渤海钻探钻机装备升级:“十四五”期间,升级配套52MPa高压钻井泵337台(含1600HL高压钻井泵219台、2200HP及以上钻井泵118台)、70MPa高压管汇91套、105MPa以上防喷器组17套(140MPa防喷器组3套、105MPa防喷器组14套)、大通径高效液气分离器15套,还升级配备二层台机械手等,提升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效率。2015-2018年完成6,000米超深井128口,2019年完成首口8,000米以上超深井克深21井(8,098米),2023年完成首口9,000米以上特深井果勒3C井(9396米),累计完成8,000米以上超深井54口、9,000米以上特深井6口,2025年1月又完成2口9,000米特深井。
 
精细控压装备迭代。渤海钻探形成“钻-测-固-完”一体化精细控压钻完井工艺技术,“十四五”以来在深井应用25口井,钻井液漏失量降低65%,复杂处理时效降低70%,固井合格率提升10%以上。如清北1井实现最高控压10.5MPa,其控压装备额定工作压力35MPa,工作压力14MPa,控制精度±0.1MPa等。钻井液地面冷却装备创新。渤海钻探设计冷却、循环水散热和循环水罐三大模块,形成钻井液-水-空气能量转换散热技术,处理能力2m³/min以上,钻井液地面降温超40℃,井下循环温度降低8-15℃,高温环境下定向仪器故障率下降25%。如官页5-1-4H井钻井液出口温度由76℃降至53℃,井底温度由129℃降至120℃。渤海钻探系列钻井提速特色工具助力降本增效,如垂直钻井工具改进,全面对标国外先进工具,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加工制造国产化、技术服务产业化”,形成VDT6000、VDT5000、VDT4000、VDT3000四大垂钻工具序列,耐温从150℃提升至175℃,耐压从140MPa提升至175MPa,应用井深从3,000米提升至5,000米,井斜控制小于0.5°。
 
“十四五”期间累计施工145井次、进尺18万米、总入井时间6万余小时,在泥岩地层、砾石地层等实现高进尺且井斜小,工具入井最深达5,539米。定向仪器自研成功。渤海钻探打造第二代BH-LWD平台,集成多种功能,耐温200℃,仪器数据传输速率提高1.5倍以上,信源8井创斜深最深(9545米)、造斜点最深(8,800米)亚洲纪录。还研发多种定向仪器,“十四五”期间在塔里木、河套、准噶尔三大盆地多口井应用,最高温度达190℃。渤海钻探提速工具扩容,形成减震提速、冲击破岩等五大类12种钻井提速工具,耐温175℃、寿命200小时,“十四五”期间在6,000米以深井累计应用75口井,平均机械钻速提高23.8%。其中水力振荡器、多功能液动冲击器、高速陀螺钻具阻尼器通过集团公司鉴定,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
 
高速陀螺钻具阻尼器可有效抑制横向振动,在多油田应用42井次,平均机械钻速提高19.7%;轴扭双向减震器可缓解轴向和扭转振动,在四川、新疆应用52口井,平均振动加速度幅值降低35%以上;全液压随钻震击器可无级调节震击吨位,在264口井应用,最长使用时间824.5小时,最高入井温度183℃。特色钻井液保障安全钻井。渤海钻探自主研发四十多种核心处理剂,形成BH-WEI复合盐钻井液、BH-OBM油基钻井液和BH-KSM钾盐聚磺钻井液三类特色钻井液体系,抗温达220℃,最高密度3.0g/cm³。BH-WEI具有高温增效等特性,2021年保障河探1井安全高效钻井,创集团公司水基钻井液最高密度2.55g/cm³纪录,“十四五”期间应用井数和服务进尺逐年变化,2024年完井140口,服务进尺51.71万米。BH-OBM致密封堵性强等,2024年助力清北1井完钻,该井为淮噶尔盆地首口突破9000米特深井,“十四五”期间应用井数和服务进尺也有相应变化,2024年完井13口,服务进尺3.4万米。创新集成技术突破日进尺极限。
 
渤海钻探充分发挥钻井装备能力,科学强化钻井参数,集成综合提速技术,在塔里木区域钻井参数提高30%,机械钻速提高40%,推动日进尺突破。如满深7-H7井131/8″井眼通过参数强化,平均机械钻速对比邻井提高45.5%;克深3,104井171/2″井眼参数强化后,平均机速对比邻井提高40.2%。还秉持“五大两高”提速理念(大钻压、大排量等),推广“四合一”提速技术(个性化PDC钻头等组合)和“预弯曲”提速技术(异形齿PDC钻头等组合)。防漏堵漏技术助力高效施工。“十四五”期间,渤海钻探BH-PBS随钻封堵强化井眼技术应用206口井,清北1井四开承压能力提高0.08g/cm³;BHCYQ高承压自适应桥堵技术应用68口井,隆华1井五开承压能力提高0.43g/cm³;堵漏专用混输装置应用6口井,节约堵漏作业时间235小时。BH-PBS抗温180℃,可填充孔隙;BH-CYQ抗温220℃,可实现广谱自适应封堵;堵漏专用混输装置最大泵压13MPa,解决大颗粒泵送等问题。
 
综合复杂处理技术提升处理能力。渤海钻探攻关形成160℃、140MPa高温高压爆炸松扣工艺,最深作业7,253米;形成高效磨铣开窗侧钻技术,满足高强度套管开窗需求,最深作业7110米。测卡井下仪器最高工作温度200℃、压力207MPa,精度±1.5m;爆炸松扣作业最高温度160℃、压力140MPa。在多个油田实现多项工程纪录,如塔里木油田满深4-H3井、满深705-H8井等。渤海钻探持续升级固井技术。渤海钻探持续攻关抗高温水泥浆体系,研发30余种核心外加剂,形成高温高密度水泥浆体系,最高密度2.60g/cm³、抗温220℃、沉降密度差±0.05g/cm³,在深井超深井累计施工785井次,其中8,000米以深39井次,9,000米以深1井次,创10项施工纪录。
 
在塔里木、准噶尔、河套三大盆地均有应用,如塔里木盆地克深24-6井水泥浆密度2.60g/cm³。固井工具方面,性能大幅提升,研发尾管悬挂器、分级注水泥器、漂浮下套管工具等7类百余种完井工具,耐温220℃、耐压70MPa。机械型尾管悬挂器完成千余井次应用,最大井深7,983米;机械型分级注水泥器最大应用井深4,500.03米;漂浮下套管工具反向承压50MPa,在信探1H井应用。渤海钻探研发数智钻井构建科学决策平台,研发BHDML3.0智能综合录井仪无线实时采集百余种参数,集成15种工程应用系统,在80余口深井应用,如独探1井钻至6,507米时,提前6米预报溢流风险。同时,渤海钻探“十四五”期间,构建了“数据湖”,11,093口井数据入湖,准确率98.5%;开发“江海智钻决策系统”,实现钻前预测、钻中监控、钻后总结,深井年均应用超100口井,现场符合率84%以上。如光明1井准确预测高压水层,优化井身结构,减少复杂情况。
 
未来渤海钻探的技术装备攻关方向
 
前期各大钻探企业在深井超深井钻井方面虽有进步,但仍存在地质工程“融”得不深、钻井利器不够“尖”、部分地层钻井速度不够“快”、钻井过程不够“智”等问题。未来将围绕“融、尖、快、智”持续攻关,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培育4种利器、实现革命性提速30%、加强数智化应用,助力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向万米深层全面进军。推进地质工程深度融合。针对地质工程软件系统集成度低等问题,健全地质信息系统,研究新型试验分析方法,整合物探、测井等多维度信息,构建区域地质信息数据库;丰富工程应用场景,实现钻具震动预测、钻井风险识别等;拓展地质资料应用领域,用于复杂层系风险预警、PDC钻头优选等,提升风险预测与管控能力。
 
打造尖端核心利器。针对工具耐温性和稳定性问题,推进大尺寸垂直钻井系统试验与定型,升级BH-VDT综合测试评价系统,开展175℃/175MPa小尺寸垂直钻井系统试验;攻关耐温220℃轴扭双向减震器、高速陀螺钻具阻尼器、全液压随钻震击器以及耐温175℃可控电爆炸松扣工具,提升垂直钻井系统服务能力,支撑深层超深层规模效益开发。推进革命性提速。在提高破岩效率上,加强抗冲击高性能个性化PDC钻头攻关,提升大扭矩螺杆工作能力和寿命,扩大相关提速工具应用规模;在严控事故复杂方面,推广钻井液深度净化装备,攻关高温高密度钻井液封堵剂等,推动工程地质一体化,提升三压力预测精度,挖掘钻井速度与时效潜力。
 
推动数智化钻井。目前渤海钻探基本实现信息化、数字化钻井,局部实现自动化作业,但整体数智化仍处起步阶段。未来将围绕井下工程参数测量(研发井下工程多参数随钻测量短节等)、数据高速传输(研发高速泥浆脉冲信号传输系统等)、钻井装备智能控制(研发钻进自动控制系统等)持续攻关,实现数字井筒构建与钻井闭环控制。随着深地战略向万米级挺进,未来5~10年将迎来革命性突破,井深目标直指15,000米。将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推进极端环境工具革命,研发耐温250℃+、抗压240MPa+的原创性超强复合材料钻具,突破耐蚀抗磨技术;二是实现智能钻井系统跃迁,构建“地质-工程-装备”全链路智能闭环,依托量子传感实时感知地层应力场,AI动态优化钻井参数,借助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井下工具“超视距操控”,降低万米深井复杂事故率50%;三是推动自主技术体系破壁,攻关非平面轨迹智能导向等卡脖子技术,形成深部钻探“中国标准”,探索地热能-油气协同开发等原创模式,构建深地钻探体系,为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深部新动能。(本文根据渤海钻探钻井高级专家李贵宾的发言内容整理。)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