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报道

深层超深层井壁稳定钻井液技 术研究再进阶

时间:2025-10-10 11:37 来源:2025年4月 作者:小编
罗平亚院士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能源支撑至关重要。国家“双循环”格局与“双碳”战略推进,凸显了油气资源的关键作用。然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油气消费国,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2022年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1.2%和40.2%,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战略要求,而我国深层(>4,500m)与超深层(>6,000m)油气资源总量达671×10⁸t(油当量),占全国总量34%,塔里木、四川等盆地成为增储上产主战场,钻井工程及钻井液技术的突破成为关键。
 
深层钻井液的研发挑战
 
钻井液作为钻井工程的“血液”,在深层超深层钻探中承担井壁稳定、井眼清洁等核心任务。相较于浅层,深层超深层钻井面临超高温、高压等苛刻环境,对钻井液性能要求更高,发展高性能井壁稳定钻井液体系意义重大。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四川等大型叠合盆地。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与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深超7,000m,顺北、塔中等地已获超深高产井,但超高温高压下井壁失稳问题突出;四川盆地以深层天然气为主,震旦系—寒武系等层位产气能力良好,却因岩性差异大、压力系统复杂,易发生井漏、掉块。复杂地质条件下,“一深万难”成为常态,高性能钻井液体系是安全开发的核心。
 
井壁失稳是深层超深层钻井的主要瓶颈,其机理研究聚焦力学、化学及多场耦合方向。力学方面,从早期各向同性弹性模型,发展到引入单结构面理论、构建各向异性弹性模型,同时关注微裂缝扩张与润湿性影响,形成系统的力学评价模型;化学方面,钻井液与岩石的水化反应、化学渗透是关键,尤其泥页岩中蒙脱石遇水膨胀,研究者建立了页岩膨胀量与钻井液活度的关系,揭示了离子交换、碱性侵蚀等作用机制;多场耦合研究则融合损伤力学与流变理论,通过有限元等方法模拟孔隙压力、有效应力演化,证实井壁失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的成藏受制于多期构造叠加、断裂发育和复杂的岩性分布,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伴随钻探深度的持续增加,“一深万难”已成为深地钻井的真实写照,钻井所面临的不仅是超高温高压环境,还有严重的井壁失稳、井漏和储层伤害风险。在此背景下构建高性能井壁稳定钻井液体系,已成为实现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开发的技术核心。
 
如何提升钻井液稳定性
 
为提升钻井液井壁稳定能力,微纳米封堵剂与抑制剂是核心材料。微纳米封堵剂分为无机、有机及有机/无机复合三类:无机类依托刚性封堵理论,向温敏性、疏水改性方向发展;有机类基于柔性封堵理论,聚焦功能复合与界面智能调节;复合类实现“刚柔并济”,在极端环境中表现优异,但面临界面剥离、成本高等挑战。水基钻井液抑制剂包括传统无机盐、硅酸盐类,以及性能更优的胺类和新型离子液体、生物抑制剂,分别在不同场景发挥作用,且逐步向绿色化、多功能化演进。
 
当前主流钻井液体系为水基与油基。水基体系凭借环保优势,通过“抗高温降滤失剂+封堵剂+抑制剂+润滑剂”组合应对复杂工况,如塔里木鹰1井应用高密度强封堵体系,井径扩大率仅6%,钻井周期缩短36.9%;蓬深6井复合体系成功穿越高温地层,复杂时效降低60%。油基体系则以优异热稳定性适用于高风险井,顺北Y井应用抗高温强封堵油基体系,井径扩大率7.77%;准噶尔盆地高探1井体系使钻井周期缩短50%,成本下降50%。
 
未来,井壁稳定钻井液技术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深化多场耦合机理研究,构建跨尺度模型,实现井壁稳定性定量预测;二是推动材料向智能、绿色发展,加快实验室成果现场转化,开发响应可控的复合处理剂;三是优化钻井液体系集成,避免“堆叠式”设计,依托传感技术实现智能化实时调控,构建模块化平台,助力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本文根据罗平亚院士的文章编辑整理。)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