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知

烧煤气的汽车

时间:2013-10-08 11:52 来源: 作者:查全衡

自1953年考入北京石油地质学校,查全衡先生便投身中国石油事业。丰富的一线与科研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许多 珍贵的历史片段,经验教训和引人入胜的风土趣事。赴巴蜀、湘鄂西、苗山下、渤海湾、浦江岸⋯⋯时空变换,勘探工 作者特殊的工作经历看似枯燥,在他的笔下却充满生机、意趣盎然。

《茫茫大地找油漫记》一书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每一篇富有时代特色的小故事,记录了老一辈石油工 作者攻坚克难的苦乐年华,讲述着油气勘探事业屡攀高峰背后的心路历程。回望那段开拓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如歌岁月, 作者将思考与感悟融入其中,给读者以启迪。我刊自本期始,选编部分章节连载,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查全衡,1938年8月生,安徽泾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先在川、渝、黔、桂、湘、鄂等省区从事野外地质调 查,后参加了胜利、江汉和华北(冀中)石油会战。先后担任北京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 勘探室副主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地质处处长、研究院副院长、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地质 师;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副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油气资源管理局局长,全国油气储量 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退休后,受聘于中国石油咨询中心、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和国土资源部油 气研究中心等单位,任咨询专家。

代表性专著有《石油资源经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石油天然气资源经营管理基础》 和《开发本土石油资源的另类思考》。

 

 

北京石油地质勘探学校位于京 东定福庄。实际上校舍建在通县境 内,只不过紧挨着北京与通县分界 的界碑。1953年入学的时候,这里 的交通还很不方便,无论向东去通 县,还是向西去北京,都只能搭乘 长途汽车,车次少,车票贵。从学 校到北京前门车站,距离约20多公 里,来回一次五角整,那时国家给 我的每月生活补助费,只够打四个 来回。客车是破破烂烂的,开动起 来真个是“除了喇叭不响,其它到 处都响”。车尾还挂着个“煤气发 生器”,就像背着一个小型的立式 锅炉,更使客车显得怪模怪样的, 十分难看。

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国家为了将“红色中国”扼杀 在摇篮里,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 当时我国石油年产量很少,1949年只 有12万吨,经过“三年恢复时期” 艰苦卓绝地努力,1953年才达到62万 吨。这点点产量,真是杯水车薪, 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 煤气代替汽油也就成为无可奈何的 选择。当时,不仅在北京郊区,在 上海繁华大街上也是如此,只是煤 气发生器不是背在车尾,而是放置 在专门的拖斗车上。

我这一辈子经历了三次用煤气 开汽车时期,上面讲的算一次。另 一次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沿海被 日军占领,“洋油”的来路被切断 了,内地许多汽车不得不改烧煤 气。记得1944年我随父母逃难,由 贵州逃往当时的“大后方”——四 川,途经娄山关,山髙路陡。我们 搭乘的汽车也是烧煤气的,煤气发 生器背在车尾,发生器下端有一个 手摇鼓风机,造气的原料不是煤炭 而是木头块。汽车烧煤气比烧汽油 马力肯定会小了许多,上陡坡的时 候,全部乘客都要下车步行。司机 助手此时也下车忙活开了:先用截 面呈三角形的大木头墩子塞在后轮 胎的后面,防止汽车下滑;接着使 劲地揺鼓风机,让炉内的木柴加速 燃烧多产生一些煤气,汽车趁势猛 的往上冲了几十米,又停下来,再 塞木墩子,再摇鼓风机……这时候 的汽车活像年迈的老人,走几步路喘喘气,再走几步路再喘喘气。乘 客们步行到了山顶,回头一看汽车 还在半山腰慢慢地爬行。

第三次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末、六十年代初。前苏联卡我们的 “脖子”,撕毁已签约的全部协 议,撤走援华专家,断绝了石油供 应,我国又一次面临“石油荒”。 当时连北京长安街上的公共汽车也 改烧煤气。不过这一次汽车不背煤 气发生器,而是在车顶上增添了一 个灌满煤气的巨型胶皮口袋。这个 口袋,石油工人的光辉代表——铁 人王进喜给它取了个名,称之为 “落后帽子”。

亲身经历民族遭受的外侮和灾 难,是上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献 身石油业的原动力。后来接受的教 育,使朴素的感情升华到为人民服 务的髙度。记得从开学典礼那一天 起,师长们就不断地教导我们: “为人民服务要全心全意,不能半 心半意,更不能三心二意。”建国 初期,百废待兴,到处需要技术人 员。和当时许多学校一样,我们接 受的是“速成”教育。三年时间, 基础课要学习高中课程;专业课要 学习苏联的中等技术教材和部分髙 校教材。为了应对今后艰苦环境的 挑战,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 “劳动卫国制”体育锻炼标准。我 们这一届学生绝大多数是15、16岁进 校,18、19岁毕业,应该说我们是在 德、智、体全面哺育下由少年变成 了成人。五十年后,当我们聚首扬 州回眸往事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 同地认为当年的教育是成功的,它 为我们走向生活,迎接未来艰苦繁 重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思想、业务 和体能基础。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世界 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超过了煤炭 占据了首位,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革 命,创造了空前的文明成果,世界 进入到“石油时代”。今天,石油 成了实现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石 油成了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外交武 噐,频频发生的“石油危机”和 “石油战争”就是明证。

铁人王进喜生前有句名言:“宁 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 田!”这一发自肺腑朴素的语言, 凝聚着百万石油职工对现代历史的 深刻认识,和对祖国崇高的承诺。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持续 努力,我们发现和开发了一大批油 气田,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石油工业 体系。1978年全国原油年产量突破 一亿吨大关,成为世界上主要石油 生产国之一,石油不仅能够自给而 且还能出口。但是,自1993年起, 情况有了变化,我国又一次成了石 油净进口国,石油供应又趋紧张。 不过这次“紧张”和以往的“石油 荒”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首先,我 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 耗量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10倍,节 能有巨大的潜力。根据2001年美国 副总统切尼主持编制的《美国国家 能源报告》,美国自1973年以来, 经济增长了126%,而能源消耗只增 长了30%。今天1美元的GDP,所消耗 的能源只是1970年的56%。节能的 空间之大,可见一斑。其实,在我 国只要看看满街大量空驶的汽车, 还有那大量冒着滚滚黑烟的汽车, 人们就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其次, 国内的石油工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 间,这不仅仅表现在我国石油产量 还在持续增长,天然气产量正在快 速增长,而且最新的全国油气资源 评价研究的结论是:大约3/4的石 油资源、9/10的天然气资源尚有待 勘探;现在开发的油气田采收率还 可以显著提高。第三,我国还拥有 比较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随着 科技进步,“煤变油”工业化生产 技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其它替代 能源研究也正在取得进展。我满怀 信心地认为:只要我们继续保持中 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继续保持 石油行业艰苦创业的精神,依靠科 学技术,依靠科学管理,真正实现 “开源节流”,汽车再背上煤气发 生器,再戴上“落后帽子”,那种 原始的利用能源方式是不大可能再 出现的。不过,我们在规划未来的 时候,切忌以“美国生活方式”为 样板。美国被人们称为“装在汽车 轮子上的国家”,每年消耗石油9亿 吨,人均3吨。其所需要的石油三分 之二依靠进口,对世界能源供需平 衡构成了最大的威胁。中国要达到 人均3吨的水平,每年则需要石油近 40亿吨。据权威部门统计,2006年 全球石油产量才36.2亿吨,换句话 说,全球生产的石油都给我们,还 有缺口!因此,在石油消费人均水 平上向美国看齐,无异于“痴人说 梦”,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