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越崎百岁寿辰时,台湾玉门老 油人送给他一座精美的银质台屏, 上书“饮水思源”,撰文:“吾公 受命于抗日战争艰难之际,开发石 油于祁连戈壁之间,排众议,闯万 难,卒成事功,为我国石油工业开 创新猷,其丰功,其伟业,实足以 当之。”
陕北的石油曙光
孙越崎1893年生于浙江绍兴, 1917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19年 “五四运动”中,孙越崎担任北洋 大学学生会会长,领导学生罢课请 愿,是著名的进省长衙门与曹锐谈 判的天津“四君子”之一。被校方 开除后,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复入 北大采矿系继续学业。1929年赴美国 留学,1932年春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生院毕业后,赴北欧、苏联考察矿 业。回国后,由翁文灏介绍进入资 源委员会的前身国防设计委员会工 作,任专员兼矿室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欲发动 全面侵华战争的野心越来越大,石 油成为我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极为 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我国确是“贫 油”的国家。孙越崎面对现状凌云 壮志地撰文道:“油渴如我国,复值此大战前夕,铁血油血相需殷切 之时,苟其地有一线储油之希望, 当应尽搜索试探之动能。”
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后创办的第 一个企业就是勘探开采陕北石油, 翁文灏便力荐孙越崎主持陕北油矿 的开发工作。孙越崎慨然赴任。 陕北延长一带的石油早在班固的 《汉书》中就有记载,北宋沈括的 《梦溪笔谈》中更有详细的描述。 1932年,翁文灏曾派以后成为我国地 质学大师的王竹泉、潘钟祥到陕北 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永坪、延长 储油构造,成为当时地质调查所掌 握的我国最有希望的石油资源。
1933年9月,孙越崎带领后来 成为玉门油矿开拓者的严爽,骑毛 驴上了黄土高原,做开发前的考察 工作。黄土高原上千山万壑,举步 维艰,望着无路可觅的山野,孙越 崎深感在此地创办油矿的艰难,但 他似乎听到了日军越过长城的铁蹄 声,决心全力相搏将陕北石油采出 奉献给国家。
1934年7月,正是酷暑难当的季 节,孙越崎率领他的部下押运两部 在上海订做的钻机渡过了黄河。旧 中国的道路如同贫穷的人民一样, 匮乏得几近原始状态,当孙越崎站在黄河边上,准备将机器运向延长 时,漫漫的黄土高原上仅有蜿蜒的 羊肠小道呈现在他眼前。为了将这 100多吨的机器翻越绵延的岗壑, 孙越崎贴出招工告示,写明凡来干 活儿的都给工钱,并且先给钱,后 干活儿。农民见到告示后,蜂拥而 至。孙越崎很快雇到了266名农民, 298头骡子,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 运输队伍。他身先士卒,带领运输 队在黄土高原上骡驮人扛,昼行夜 宿,每日行程四里,历时57天,终于 将钻机运到延长井位。
当时的钻井井架是木制的,提升 钻杆要使用绳子靠人力拉,设备之 简陋非现代人所想象。就是依靠这 样的设备,十天后严爽担任第一钻 井队队长的101井出油,日产1.5吨。这是中国人完全以自己的力量打出 的第一口出油井。
出油的第二天,孙越崎就架起 了原始的卧式锅炉,采用蒸馏的方 法,炼出了柴油。随即孙越崎用自 己炼出的柴油启动柴油发电机,向 北京的翁文灏发去了报捷电报。
危难受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依赖 进口的燃料油断绝。为战胜日本侵 略者,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石油。 已就任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 的翁文灏,力主开发玉门石油。他 委派严爽任筹备处主任,做开发的 前期工作。
玉门油矿处在大西北祁连山下 的戈壁荒滩中,人烟罕至,草木难 寻,苍凉凄寒的苍穹下万物皆空, 是人类难以生存的地域。1939年8月 11日,第一口探井出油。
1940年8月,孙越崎作为资源 委员会专员,到玉门油矿做有无大 规模开采价值的调查。此时,翁文 灏已有意让孙越崎领导创办玉门油 矿。一进入矿区,挑战与机遇立即 像两把倚天的长剑悬在了孙越崎的 头上。
设备之简陋,技术之落后,令 人吃惊。从延长调来的两部冲击式 钻机,采用的是最原始的上下顿击 钻井,井架是木头的,汽轮机转速 每分钟最高仅达360转,28马力的钻 深能力仅200米。钻进时,因为缺少 套管、钻杆、钻头,怕过多损耗钻 机,要人工先在井位挖一口约1.5米 见方的井,然后再下钻头开钻。老 君庙一号井井深仅115.51米,方井便 挖了26.7米;6号井竟挖了47米深才 使用钻机,致使挖掘中一名工人窒 息而死。为了增强钻井能力,资源 委员会于1939年11月从宜洛煤矿调来 两部旋转冲击两用钻机到玉门,孙 越崎来玉门调查时,又有湘潭、萍 乡煤矿调来的两部旋转冲击两用钻 机到矿,这些探煤矿用的钻机钻深 能力最大也仅800米。
没有一寸输油管道,从油井采 出的原油通过人工挖掘的壕沟导入 人工挖掘的土油池,然后再由人夏 用桶挑,冬用筐抬,运到炼厂炼 油,致使原油和原油中的轻质油损 失巨大。
最初的炼油设备仅为一个70加仑 的蒸馏锅,装建在老君庙前,炼油 的燃料则是从附近砍伐的骆驼草、 柳树和祁连山里采掘的煤。1939年10 月,油矿筹备处在石油河畔兴建第 一炼油厂,至次年三月建立起手工 操作的连续性立式炼炉和卧式蒸馏 炼炉各两具。
设备虽然简陋,但还有令孙越崎 更为兴奋的一面,这就是人的精神 和山沟中露天存放的石油。此时, 老君庙已有职工七百余人,油矿的 基础经过他们百折不挠的努力在戈 壁上已初步形成,生产出原油1774 吨,为大规模开发玉门油矿提供了 有力的依据。
孙越崎自玉门返回重庆后,应翁 文灏、钱昌照之请,主持起草了大 规模开发玉门油矿的计划,上书国 民政府。三个月后,国民政府批准 了开发计划,拨款500万美元。1941 年3月,国民政府经济部成立甘肃油 矿局,翁文灏力荐孙越崎出任总经 理。孙越崎不畏艰难,欣然受命。
自力更生
孙越崎上任后,到美国采购的 石油物资,已采购到新型钻机14部, 日加工原油能力250吨的达布斯裂炼 设备一套,以及其它石油设备共4500 吨。是年底,运抵仰光石油物资2600 吨。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就要在 石油河畔兴起,甘肃油矿局上下无 不欢欣鼓舞。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 发。次年3月27日,仰光陷落。资源 委员会从美国运抵仰光的2600吨石油 设备只抢运到玉门油矿350吨,所购 14套钻机仅拼凑出三套半,达布斯炼 油设备也仅运到一些零件。大部分 设备被日军缴获后,掠到南洋开发 油矿去了。
但日本侵略者的封锁没有吓倒孙 越崎和玉门的石油人。
腊戍失陷的消息传到重庆后,孙 越崎立即从重庆局本部赶到油矿, 召集各部门开会。他满怀豪情地 说:“美国订购的炼油装置依靠不 上了,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在 国内自己设计制造。”
孙越崎在会上宣布:为了支持抗战,1942年要生产汽油180万加仑, 比1941年的产量增加九倍。为完成这 一任务,在重庆自行设计制造四组 阶梯式连续甑炼炉。
回到重庆后,孙越崎向资源委员 会正式申报180万加仑的生产任务, 并立下军令状,如果完不成180万自 愿撤职处分。
此时的孙越崎不但是甘肃油矿 局的总经理,还兼任四川天府、 威远、嘉阳、石燕四个煤矿的总经 理,工作担子之重可想而知。他提 出玉门油矿年产180万加仑的生产 目标后,更为呕心沥血。他从重庆 家中出来时,动情地对夫人王仪孟 说:“我一出这个家门,就忘了自 己是个有家的人了。”一天,因为 劳累过度,他昏倒在办公室里。 孙越崎要求每个油矿员工要记 住“180万”这个生产目标。每天清 晨,只要他走进办公室,就向勤务 员发问:“我们今年的生产目标是 什么?”勤务员听到这句话,便大 声回答:“180万加仑!”孙越崎走 到路上遇见员工,也常这样发问, 听到的都是响亮的“180万”。
在孙越崎的带领和鼓动下,玉 门油矿员工为支持抗战实现“180万 加仑”的生产目 标展开了劳动竞 赛。在重庆局本 部承担炼油装置 图纸设计的工程 师,吃住在办公 室,昼夜操劳, 日本飞机来轰 炸,便躲进防空 洞,警报解除, 出洞继续工作。图纸完成后,大后 方一百多家工厂承担制造任务,以 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订货合同。 由于滇缅公路被切断,钢材来 源断绝,大部分厂家一时不能开工 制造所需部件,油矿局便发动职工 想办法,四处搜罗钢材。他们找到 了自来水公司,购买地下废弃不用 的管材。他们想到了长江里的沉 船,组织人力打捞上来,拆船取 钢。他们还与设在中国的外国石油 公司联系,购买他们已无油可储的 储油罐。
炼油装置在重庆造好后,油矿局 用自己的车队,翻万重山,穿千里 戈壁,运到2500公里外的老君庙。 1942年11月中旬,经过甘肃油矿 局近七千员工的艰苦奋斗,提前实 现了180万加仑汽油的生产目标。油 矿召开庆功大会,象征胜利的汽笛 声响彻石油河两岸。心情激动的员 工拥到孙越崎身边,把他高高地抬 起来,伴着欢呼声,一次又一次地 将他们的总经理扔到空中。
玉门生产的汽油有力地支持了抗 日战争。1943年,日军集聚重兵,企 图强渡黄河风陵渡,攻占陕西。玉 门油矿接到命令,将矿产汽油紧急 运往新疆,供应苏联援华军火的汽 车队。苏联援华军火通过数千公里 的运输线运抵陕西前线,阻挡了日 军的进攻。
1944年6月,美国驻印度加尔各 答第20轰炸机司令部执行轰炸日本本 土的命令。当轰炸机群从加尔各答 飞抵成都前沿机场时,美国人发现 机场地勤使用的是玉门的汽油。
东方奇迹
孙越崎深知要在荒凉的戈壁滩上 创办现代化的石油工业,必须关心 职工的生活,进行城镇建设。
他开中国工矿企业的先河,效仿 苏联大型企业的办法,在油矿施行 半供给制。油矿开发之初只在东山 坡上搭了不少窝棚和地窝子供职工 住。随着油矿建设的发展,油矿修 建的职工宿舍逐年增多,到1946年, 不仅职员可带家属分到住房,就是 工人,到16级(共分25级)也可带家 属分给住房。粮食只花很少的钱, 既使是普通工人,主食也是面粉。 全国解放前夕,金元券横行,物价 飞涨,玉门油矿却没有受到大的影 响,职工的生活依然过得去。
建在戈壁滩上的玉门油矿很像 一座汪洋中寸草不生的海岛,一切 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兰州、张掖、武 威、酒泉运来。孙越崎上任后,开 中国企业界另第一个先河的便是办 油矿农场,建生活基地,让职工家 属过上吃住无忧的生活。孙越崎从 重庆请来浙江大学农学教授汪国 舆,农艺专家缪炎生、焦龙华,在 有水源的酒泉、赤金、嘉峪关办起 了三个农场,自力更生开垦荒地,种植了蔬菜、果树,喂养了猪、 羊、鸡、奶牛。到抗战胜利,矿上 职工不但吃到了新鲜的蔬菜,还吃 上了自养的猪、羊、鸡。充满绿色 的农场成为职工假日野游的场所。 为了美化矿区,又办起了老君庙农 场,专事绿化工作,抽引石油河水 在矿区内栽花种树。所种之树,至 今仍耸立在玉门市内。
为了让职工的孩子有学上,孙越 崎请来重庆国立师范附小校长教育 家朱镜坚来矿办学。
玉门油矿召来的工人均是酒泉及 附近地区没有文化的农民,操作现 代化的机械异常困难。孙越崎在油 矿成立了正规的职业技工学校,专 为油矿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材。技工 学校的学员大多成为新中国石油工 业的骨干。
油矿正式开发后,逐步办起了 电厂、医院、福利社、粮食加工 厂、浴室、鞋店、布店、豆腐房、 酱房、理发店、缝衣店。职工们自 发创办了《矿声》刊物,组织起业 余平剧团、秦腔团、话剧团和秧歌 队。塞上话剧团相继上演抗战时期 曹禺先生的名剧《雷雨》、《日 出》、《原野》和吴祖光先生的名 剧《风雪夜归人》,为此,曹禺先 生1943年夏来到油矿参观指导。 为了让年青的大学毕业生在戈壁 滩上安心工作,孙越崎找到邵力子的 夫人傅学文,请她在她创办的重庆女 子职业学校中挑选肯立志大西北建设 的女学生到油矿工作。女学生到来之 前,孙越崎对未婚的职工戏语宣布: “我将于最短期间选派大队小姐来矿 工作,这一举措纯系‘救济’与‘补 给’性质。希望单身同仁把握机会, 争取佳偶,勿放空炮,否则,不但辜 负了我一番苦心,也是光杆们的耻 辱。”孙越崎请花入矿之举又开了中 外企业家之先河,令石油老人们至今 难以忘怀。
祁连山下不再寂寞,石油河水不 再孤独。暮色降临,整个矿区灯光 闪烁,一片辉煌。
短短的几年时间,一个由爱国知 识分子创建的,拥有一万五千职工家 属的石油城在大西北荒凉的戈壁滩上 拔地而起。这是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战 争,在世界的东方创造出的奇迹! 玉门油矿也因此成为中国石油 的摇篮。它所造就的一大批石油英 才,为中国石油工业雄视世界奠定 了基础,对中华民族未来经济的发 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二十年 后,大庆石油会战中著名的八大工 程师,有七位来自玉门油矿。五、 六十年代,石油工业领导机构和新 开发油田的总工程师、总地质师、 技术骨干,大部分来自玉门油矿。 抗战胜利后,一大批玉门油矿的 技术骨干赴台湾接收高雄炼油厂, 从一片废墟中重建起一座现代化的 石化企业。石化工业是台湾经济起 飞的支柱,这座支柱的领导者均是 玉门油矿走出来的人。
新中国解放前夕,孙越崎就任国 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率部起 义,将统管的121个总公司,上千个 工矿企业,完整地交还到了人民的 手中,令新生的共和国迅速地运转 起工业的车轮。孙越崎的功绩可昭 日月。虽然解放后他离开了石油工 业,但他的名字永远铭记在中国石 油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