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5月16日,蒋鄰湘出生于 河南南阳县农村。1938年,24岁的蒋 鄰湘怀着“工业救国”的志向,选 中了由焦作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 院、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 多所名牌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北工学 院,成为这所工业大学采矿系的学 生。当时,日寇的铁蹄正在由北向 南践踏,大学被迫在陕西汉中的成 固安下家。条件自然是简陋的,但 这挡不住学子们的求知欲,蒋鄰湘 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学业。
1941年,蒋鄰湘与同窗史久光、 靳叔彦一起,欲踏上去玉门之路。 就在这时他们接到了上一届同学写 来的信:“千万不要来玉门,太荒 凉了,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古时 候充军也充不到这个地方呀!”但 他们义无反顾,玉门有石油、有现 代工业的血脉,采这神秘的、神奇 的血液去!
雄才初展
到了玉门后,他当实习生、当工 种操作手,拼命熟悉工作程序。他 不知道什么是苦,风沙和枯燥无味 被工业救国的信念赶得无影无踪。 下班后打打桥牌,冬天溜溜冰,日子过得倒滋润。 1943年,玉门油矿请来了一位 美国钻井技师,他叫韦勒,起初韦 勒有些看不起中国人。这也难怪,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被列强欺凌的 屈辱史,小小日本便能大举侵略中 国,怎能不让老外撇嘴呢?韦勒和 蒋鄰湘都住在新建的第二宿舍,没 过多久这些中国人便改变了他的看 法,蒋鄰湘他们身上焕发出来的聪 明才智以及吃苦耐劳和勤奋的精 神,使他看到了中华民族那种特有 的深厚底蕴。
那时候,用旋转钻打井才开始 两年多,之前一直用顿钻打井,这 种方式只能打些百十米深的浅井, 工艺非常落后。韦勒被蒋鄰湘他们 的行为感动了,一道前往中东巴林 岛购买了两套“卡麦隆”防喷器, 还建议油田从美国又聘请了两名司 钻,这无疑加速了玉门石油事业的 发展。
勤勉的蒋鄰湘,迅速成为技术骨 干和事业上的佼佼者。
1944年的夏天,玉门矿接管了 新疆独山子油矿即乌苏油矿。资源 委员会电请李同照去当厂长,蒋鄰 湘也被选中前往,让他负责采油和 修井。当时,主要设备都被苏联人运走了,只留下七八口正常生产的 油井,每日约可采四五十吨原油。 这是蒋鄰湘第一次独立担任生产和 技术的管理工作,英雄有了用武之 地,这使他十分激动。他看到1号 井不出油,这口井又没抽油机,他 天天蹲在井口观察和思索,后来发 现这口井液位很高,忽然想到可用 气举采油,把天然气通过套管压下 去,用气把油顶出来,并获得成 功。今天看来,这种办法是多么简 单,可在当时,却是国内首创,而 这一创举,创出了原油增产。
油海新航
蒋鄰湘一生献身于石油事业的新 起点,应该说是玉门的解放、新生 带来的。
1949年10月1日,对于全中国乃 至全世界,都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 的日子,新中国成立了。老君庙油 田比全国早解放了5天,1949年9月25 日,解放军部队开进玉门油矿时, 蒋鄰湘是护矿队8井队的负责人。 他们把53加仑空桶装满沙子,在8 井队入口处两边做成围墙,三班倒 值班,一直守到玉门解放。之前, 国民党分区党部书记曾到他们办公 室,作最后的拉拢:“你们加入国 民党吧!”蒋鄰湘他们回答道: “到玉门十几年都没加入,我们等 着加入共产党呐!”
从率部进入玉门的康世恩以及 之前来的解放军代表和共产党人身 上,蒋鄰湘感受到了祖国未来石油 工业的希望,35岁的他决心要加入 中国共产党。蒋鄰湘一米八四的身 材,剑眉阔脸,直性子,一开口尽 说透亮话,是一位典型的热血汉 子。他对同伴们说:“跟着共产党 走,没错!”并1952年的国庆节过 后,紧握拳头向党宣誓,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
解放前,老君庙油田总计打了48 口油井,进尺2.5万多米,油田原油 年生产能力8万吨。从现在看来,下 面几个与钻井有关的数据显得微不 足道:30型钻机3部,75型钻机1部, 钻井职工300多人,但在当时条件下 已经难能可贵。油田各项条件也非 常艰苦,由于火车只通到陕西,生 产建设和生活物资需靠汽车和马车 运输。
1950年新成立的玉门矿务局,任 命蒋鄰湘为钻探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是九年前同去玉门的史久光, 同时担任副大队长的还有我国著名 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儿子范元绶以及 周世尧。那时,玉门石油管理局的 局长是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拯民, 这位年仅28岁的局长让蒋鄰湘去负责 老君庙油田及青草湾、石油沟和白 杨河等新探区的钻井生产任务,蒋 鄰湘更是不负众望,在不同的区块 都频频传出捷报。
1953年,上级给蒋鄰湘压担子, 任命他为工程处处长。工程处当时 归设在西安的国家石油总局钻探 局。蒋鄰湘当时板寸头,腰板挺得 笔直,走路大步流星,虽没有当过 军人,但颇有军人风度,局长张文 彬也非常喜欢身材高高大大、干活 风风火火的蒋鄰湘,认为他走到哪 里,那里的难题就容易解决。
当时石油总局也已开始组织全国 性的钻探工作,青海、克拉玛依以及 华北、华东、东北等地区,已先后派 出队伍去勘探。作为石油人才的“集 散地”,较多的石油专业人才从学校 相继到了玉门,部队转业官兵和一些 知识青年,也奔赴玉门学习、工作, 并参加专业知识技术培训,大批的工 人和干部以及装备又支援了其它新探 区。蒋鄰湘除了搞好日常生产工作 外,还经常性地担负起了对新工人和 实习人员讲课、技术培训、安全教育 的任务,为培养新一代钻井队伍努力 的工作着。
1953年底,他带头改制并试验 成功了“直射式”牙轮钻头,后又 改为下水眼钻头,机械钻速提高了 30%;1954年下半年,他主持试验了 清水钻进,证明可以提高钻速,1956 年后进一步在各探区推广使用。不 惑之年的蒋鄰湘,步入了事业成功 的黄金期。
第一口石油定向斜井
接连取得成绩之后,他又开始思 考着一个新的课题。玉门的老君庙 油田,其地形地貌决定了在打井时 地面施工难度很大,在崎岖的地面 平出一个井场、在崎岖的道路上搬 迁设备……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条 件下,是何等大的工程!
春天的玉门没有任何“春暖花 开”的迹象,反倒是呼啸的大风穿 梭在千万年来被风打雨蚀形成的古 怪的山体和石体之间,发出格外凄 厉的怪声。井队工人们实在是苦, 蒋鄰湘到玉门已14年,他经历了两 个时代,深感现在是时候也必须去 尽可能地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痛 苦了。王进喜当时在井队当司钻, 这是个爱动脑筋、敢说真话的西北 汉子,在蒋鄰湘去他们队巡察的时 候,他风风火火地对蒋鄰湘说: “就隔一个山包,就十几米远,搬 一次家劳民伤财,就想不出别的办 法吗?”
“说得好!”蒋鄰湘拍着王进喜 的肩膀,但他的心里却猛地一沉。 王进喜的积极思想、工作精神和钻 井成绩,已经越来越引起组织的重视。蒋鄰湘向来都重视王进喜的意 见,他的许多工作认识,都直接来 源于这位 “铁人”,这也许是两人 生前始终保持着特殊友谊的原因。 蒋鄰湘曾说过:“我永远忘不掉王 进喜的‘你们就想不出别的办法’ 那句问话。”
就在苦思却不得要领的时候,蒋 鄰湘突然想起了1944年美国人韦勒讲 过的话,说的是美国在复杂地形已 试验并打出了斜井。“有了!”蒋 鄰湘兴奋地从床上跳起来,迅疾取 笔作录:“明日,立即到老君庙进 行打斜井设计……”
春风会度玉门关,虽然迟了一 些,春天终归是来了。随着光秃秃 的山地上冒出斑驳的青绿和一朵朵 粉嘟嘟极为可爱的小花,蒋鄰湘提 出的应用弯接头定向造斜法的方案 也日趋成熟。人们对他提出的计划 很是新奇,井还能斜着打,这可能 吗?玉门的各级负责人还有工人都 满怀热情地支持了他,蒋鄰湘也充 满了自信地递出了方案,但施工前 夜,他却失眠了。
1 9 5 5年秋,在蒋鄰湘的指导 下,我国的第一口石油定向斜井一 米一米地向地层深部推进,它的最 大井斜度是29.3度,井下位移489 米,按预定计划,钻至井深2104 米,成功了!
驯服井喷
1956年,蒋鄰湘被任命为玉门石 油管理局总工程师。这之前,在我 国包括第一个油气矿延长油矿和第 一个整装油田的玉门油田,都没有 设总工程师,42岁的蒋鄰湘便成为我 国历史上第一代的油田老总。面对 年轻的石油事业,需要蒋鄰湘解决 的问题实在太多,更难的是无经验 可言、无借鉴的事例。
最现实的难题莫过于对付井喷。 上世纪40年代,我国对付井喷几乎 无办法可言。蒋鄰湘长期关注和研 究解决办法,早在1954年,他就请傅 英教授到玉门视察过钻井液工作, 并请其给技术人员讲授了“钻井液 胶体力学”,提高了现场工程技术 人员对钻井液理论及应用的进一步 认识。内行都知道,钻井液在钻井 中的合理配比和应用,其实就是辩 证问题,钻井液的密度过大,容易 把井“枪毙”不出油,钻井液的密 度过轻,压不住上窜的石油和天然 气,就会发生井喷。
蒋鄰湘决心要攻克这一难题。针对打探井时常打到油层而造成钻 井液“气浸”,钻井液密度下降严 重。蒋鄰湘考虑能否改变工人原来 经常采用加重晶石粉的办法,用除 去钻井液中天然气的办法来平衡 和提高钻井液相对密度。他选定一 口井,事先和钻井队长商定,从旁 边生产井推算出油层压力,同时在 井口旁装上两个除气装置,在钻井 液受气浸时,经过除气后打入泥浆 罐中,再与井中钻井液一起循环, 气浸轻时用钻井液筛子也可除去, 这样便不需加重晶石粉。蒋鄰湘热 心地给井队上课,反复讲明原因道 理,时时告诫井队技术人员和工人 特别注意钻井液的变化。这样经历 了一段时间,通过试采油效果极 好。后来经过总结,这种被蒋鄰湘 叫做“压而不死,活而不喷”的合 理保护油层的作业法,在油田大面 积推广。
1958年,石油工业部在玉门召开 全国石油行业技术革新现场会,朱 德委员长也到玉门视察工作。恰逢 此期间,鸭儿峡18井突然发生了强烈 井喷。蒋鄰湘迅速奔向现场,老同 学史久光、解放前老矿长刘树人、 与会的全国油田的老总都赶到了现 场。蒋鄰湘作为指挥员当机立断, 决定采用与井口尺寸适合的高压闸 阀封井堵喷的紧急措施,在场的石 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表示肯定并 临场下达执行指令,蒋鄰湘与工人 一起冲到井口,仅用时六七分钟井 喷便被制服,这当属石油史上制服 井喷一次极其利落的战例。
屡破难题
1958年,蒋鄰湘担任玉门油田 副局长,并兼总工程师。为了节约 套管,他提出并解决了打裸眼井问 题;提出用7.5英寸钻头打井,即 “小井眼”,既大量节约了钻杆和 套管,还大大提高了钻速……一个 个问题被他提出又被实践和解决, 茫茫戈壁成了他驰骋的大天地。 1961年夏,玉门局长焦力人从大 庆回到玉门,交给主管生产的副局长 蒋鄰湘一个任务,让他组织一个科研 小组,研究一种特殊的油井封隔器, 并交给他三张图纸。这项课题对在不 同层位取油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意 义,但是这个课题在当时难度极大。 经反复琢磨,他想到了气球原理:一 个空的皮球,下到井内后给以压力, 皮球张开,不就起到了支撑和封隔的 作用了吗?这个方案立即得到了赞 同,经反复设计、讨论、试验,最后 他找到了局属轮胎翻修厂。轮胎厂想 了许多办法,经过努力最后制成了我 国第一个多极“皮球”型“压差式” 封隔器。
试验当天,研究小组的人马全部 出动。蒋鄰湘蹲在井口,看压力的 变化,套管和油管压力都在上升, 几台机器欢叫着。时间一秒一秒过 去,忽然压力发生了变化,油管压 力开始下降了,他兴奋极了,“拐 点”(即压开油层的转折点)开 始,他命令加6立方米砂子,“成功 了!”他不由得大叫一声。人们互 相拥抱,以示庆贺。这是老君庙油 田,也是我国第一口用“压差式封 隔器”试验的油井,这种方法很快推广到全国各个油田,普遍都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1963年3月30日,蒋鄰湘参加了 全国煤炭石油化工专业工作会议。 在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邓小 平、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 他们并合影留念,50岁的蒋鄰湘倍感 自豪、激动不已。
1964年,石油工业部组织全国设 备大检查,蒋鄰湘被委以副团长重 任,到各油田检查指导。他以大庆 “两分法前进”为指导思想,找到优 劣典型进行评比和教育,发动群众整 改。之后他被借调到石油部里,专门 负责石油系统钻探设备的大修理和更 新工作,经过两年努力,大大提高了 各油田设备的完好率。
1965年秋,蒋鄰湘被调到大庆, 任钻采机械所副所长。作为中国油 田第一个总工程师、如此级别的油 田领导,怎么会成为一个副所长 呢?对人们的议论,蒋鄰湘却哈哈 一笑,只要是党的事业,为国家献 油出力,自己干什么都是干! 1972年,他被调任辽河石油勘探 局任总工程师,58岁的他仍有使不 完的劲。他亲自设计不压井射孔工 具,组织现场试验;亲自到高升油 田组织稠油化学开采和初期稠油热 采试验……
不倒的老人
蒋鄰湘一直工作到7 5岁才退 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说: “人不倒,不趴下;身体倒,精神 不趴下。”
蒋鄰湘在长期的油田生产和科 学技术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科学总结,先后在权威性杂志 发表了如《提高经济钻速的有效途 径》等多篇极具价值的学术论文。 还先后担任《石油钻采》杂志、 《中国大百科全书》采矿卷和《钻 井手册(甲方)》的编委,并积极 参与写作和提供宝贵史料。1979年, 蒋鄰湘应邀参加中国石油学会成立 大会,当选为首界理事。1992年, 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专 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5月1日,我国石油企业的 第一代老总,83岁的蒋鄰湘老先生, 在北京参加完曾一起在玉门战斗过 的老同志聚会后,兴冲冲地返回辽 河油田。也许是记忆将他拉回了半 个世纪前的玉门,也许是老友相见 的兴奋令他过于感怀,在次日带着 对中国石油事业未来美好的希冀, 蒋鄰湘离我们而去了。
蒋鄰湘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祖国 的石油事业,人们也给予了他很高 的评价。永远怀念这位可敬的石油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