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驴头抽油机驱动绳快速更换装置成功研发
时间:2025-08-20 10:05
来源:2025年4月
作者:小编
在油田节能化改造的进程中,特型双驴头抽油机凭借其节能优势(较传统机型能耗降低12%-15%),已成为胜利油田主力采油设备。然而,其后驴头与横梁间的驱动绳易断裂问题长期困扰现场生产。以孤东采油厂为例,2021年132台双驴头抽油机共发生驱动绳断裂故障52次,单次更换平均耗时179分钟,影响原油产量约0.2吨/小时。传统更换方法依赖吊车或人工拉拽,存在效率低、风险高、成本大等痛点。为此,技术团队历时8个月研制出驱动绳快速更换装置,通过结构优化与工具创新,将单次作业时间压缩至39.2分钟,人员配置由5-6人减少至2人,横梁定位精度提升至±2cm。该装置在7-25-5206等6口井的现场应用中,停井时间缩短78%,年均减少产量损失76吨,为油田高效生产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
传统更换方式的技术瓶颈
双驴头抽油机采用柔性连接设计,后驴头通过驱动绳与横梁联动。驱动绳断裂后,横梁因失去拉力处于自由倾倒状态(重量5000N),需重新定位连接。传统方法分两类操作模式,各具局限性:
吊车辅助更换的困境
吊车调度存在显著不确定性。孤东采油厂 2021 年数据显示,从驱动绳断裂故障上报到吊车抵达现场,平均耗时达 2.5 小时,最长一次耗时 4.2 小时。在吊装过程中,需要 3 名工人与吊车司机配合,通过手势与喊话协调作业,但这种沟通方式极易出现失误。2020 年 7 月,在 7-30-166 井的驱动绳更换作业中,吊车司机因误判指挥手势,致使横梁与游梁发生碰撞,造成横梁变形,引发二次停井维修,累计损失原油产量 3.8 吨。
人工固定方式的风险
人工使用麻绳或钢丝绳固定横梁时,需要 4 - 6 人协同操作。以 7-24-2014 井为例:2 名工人需攀爬至游梁顶部固定后驴头,地面 3 人则拉拽钢丝绳调整横梁位置。由于钢丝绳存在 1.2% 的拉伸形变,导致横梁实际位移达到 8cm,不得不重复调整 3 次,耗时 26 分钟。在此次高空作业中,一名工人的安全带挂钩意外脱扣,险些发生坠落事故。
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是定位精度不足。由于特型双驴头抽油机横梁与后驴头采用柔性连接,缺乏刚性支撑,人工对位误差可达 ±15cm。统计显示,63% 的更换作业延误都是因定位失败导致。二是工具适配性差。麻绳伸缩率为 0.3%,钢丝绳受拉力后形变达 1.2%,致使固定后的横梁位移超出允许范围,影响驱动绳更换。三是安全风险突出。每次更换作业,工人高空攀爬频次达 3 - 4 次/井,近三年累计发生 7 起险兆事件。现场数据表明,传统更换方法中,“驱动绳与横梁连接” 环节平均耗时 115 分钟,占总作业时间的 63.9%,成为制约更换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
快速更换装置的设计原理与技术突破
结构创新
研发团队从手拉葫芦与抽油机刹车连杆中汲取灵感,突破传统更换技术瓶颈。借鉴手拉葫芦刚性连接原理,以刚性结构替代柔性绳索牵引,有效解决横梁失去驱动绳拉力后的自由下垂难题;参照刹车连杆双向调节机制,利用正反螺纹设计实现横梁位置的精密调控(图1)。
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各核心组件针对性强且功能明确。上悬挂钩经锻造工艺制成,钩口宽度 50-60mm,适配后驴头锚点,极限载荷达 5000N,确保稳固悬挂;旋紧本体选用 24mm 直径 A3 钢螺纹杆,正反螺纹导程 4mm/圈,调节精度控制在 ±1mm,可精准调整横梁位置;下悬挂钩为可调式卡具,适用于 80-120mm 横梁截面,通过防滑齿纹与螺栓双重紧固,有效消除连接位移,为驱动绳快速更换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技术参数与安全性验证
在关键技术参数与安全性验证上,研发团队进行了严谨测算与测试。装置工作载荷 Q 由结构不平衡重 Q1(1000N)与横梁分力 Q2(1300N)构成,合计 2300N。材料选用 A3 钢,其屈服强度 235MPa,考虑 10 倍安全系数,确定螺纹杆直径为 24mm,确保结构强度。
性能参数方面,定位精度达 ±2cm,较人工操作提升 7 倍,调节速度为 15cm/min,显著提高更换效率。2021 年 10 月,装置在油田设备检测中心接受静载测试,以 1.3 倍工作载荷(3000N)持续加载 24 小时,经检测结构无变形、螺纹无滑丝,充分验证了该装置在实际工况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操作流程优化
为提升驱动绳更换效率与安全性,快速更换装置(图2)的操作流程进行了系统性优化,分为预固定、精调定位、驱动绳更换、复位检测四个阶段。
预固定阶段(5 分钟)
作业人员先将上悬挂钩精准扣入后驴头锚点,确保钩口与锚点紧密咬合;随后,使用下悬挂钩卡紧横梁,通过调节卡具上的螺栓,使下悬挂钩与横梁牢固连接。完成悬挂操作后,初步旋紧螺纹杆,通过顺时针旋转螺纹杆,逐步施加向上的拉力,直至横梁脱离自由下垂状态,为后续精调定位做好准备。
精调定位(3 分钟)
参照装置上的定位孔对齐标记(图 2),作业人员以每顺时针旋转螺纹杆 90 度提升横梁 1mm 的精度,对横梁位置进行微调。同时,使用水平仪实时校验横梁水平度,确保偏差控制在 0.5° 以内。这一阶段通过双重校准机制,保证横梁与后驴头处于最佳对位状态,为驱动绳更换创造有利条件。
驱动绳更换(25 分钟)
此阶段由 2 名作业人员协同操作。首先,使用专用工具剪断旧驱动绳,同步抽出旧绳完成拆除工作;随后,将新驱动绳穿过后驴头滑轮,确保绳索走向正确,再将新绳末端牢固固定于横梁连接环。最后,使用张力计检测双侧驱动绳张力,通过微调确保张力差控制在 5% 以内,保证新绳受力均匀,避免因张力不均导致的异常磨损或断裂风险。
复位检测(6 分钟)
完成驱动绳更换后,缓慢松开装置,密切观察驱动绳在受力状态下的均匀性。确认驱动绳受力正常后,进行空载试运行,让抽油机完成 2 个冲程动作,同步检查各部件运行状态,确认无异常振动、异响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复位检测,确保抽油机恢复正常运行,整个更换作业安全、高效完成。
现场应用效果与综合效益分析
效率提升数据对比
在孤东采油厂 6 口井的对比试验中,驱动绳快速更换装置展现显著效能。应用后单次作业时间从 179 分钟锐减至 39.2 分钟,效率提升 78%。横梁固定环节耗时从 26.5 分钟缩短至 3.3 分钟;驱动绳连接步骤更从 115 分钟压缩至 2.3 分钟。人员配置方面,作业人数从 5 - 6 人减少至 2 人,劳动强度降低 60%。
以 7-25-5206 井为例(图3),更换效果对比鲜明。2022 年 3 月采用旧方法时,需 6 人参与,耗时 186 分钟,还因横梁滑脱重复操作 2 次;而 2022 年 9 月使用新装置,仅 2 人操作,38 分钟即一次性完成定位安装,大幅提升作业效率与稳定性。
安全效益量化评估
在安全效益量化评估上,快速更换装置成效显著。应用后,高空作业频次从 3.2 次/井直接降至 0 次,彻底消除了工人攀爬游梁等高处作业风险。
从事故统计数据来看,近两年未发生任何驱动绳更换相关安全事故,有效保障了作业人员安全。在人力负荷方面,人力拉拽负荷从人均 500N 大幅降至 50N,工人仅需旋转手柄即可完成操作,肌肉骨骼损伤风险降低 90%,切实改善了一线员工的作业安全环境。
经济效益分析
快速更换装置带来显著直接经济效益。单井次可节省吊车费用 2800 元,按年均 60 井次计算,年节约成本 16.8 万元;产量损失每年减少 76 吨,以 4500 元/吨价格计算,实现增收 34.2 万元。两项相加,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 51 万元。
装置的间接收益同样可观。设备可用率提升 0.7%,促使年增产原油 220 吨;维修班组因效率提升,可多承接 15% 的日常维护任务。经测算,在孤东采油厂 132 台设备中全面推广,年综合效益可达 210 万元,展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特型双驴头抽油机驱动绳快速更换装置的研发,是油田生产痛点驱动的技术创新典范。通过将手拉葫芦的悬挂功能与螺纹精密调节相结合,实现了柔性连接设备检修的刚性化、精准化操作。现场应用证明,该装置使单次作业效率提升78%,安全风险降低95%,年均经济效益超200万元。未来,随着智能化与轻量化改造推进,此类“小装置解决大问题”的创新模式,为油田开发节能增效、安全生产打下基础。